关于《信宜市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政策解读
原文链接:信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信宜市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信宜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土瑞
我市现有市直医疗机构6间(其中,三级综合医院1间,二级甲等中医院1间,二级专科妇幼保健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间,乡镇卫生院22间,部门办医院3间,民营医院8间,村卫生站1071间。为贯彻落实国家医改精神、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构建区域医联体,整合卫生资源,加快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促进我市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根据有关政策并结合实际,我市于2017年出台了《信宜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信府办〔2017〕63号),经过两年多的医联体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巩固提高改革成效,经研究,我市于2020年2月27日印发了《信宜市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信府办〔2020〕11号),现对该方案解读如下:
一、工作目标
到2019年底前,全市所有二级公立医院、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参与医共体建设,实现医共体全覆盖。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服务优质、有效运行的县域医共体,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治模式。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住院率达到85%左右,基层就诊率达到65%左右,有效建立以健康为中心、防治结合的县镇村三级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有效解决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工作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高位推进。强化政府办医主体责任,政府对医共体建设工作负总责。
二是落实功能,统筹发展。坚持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坚持“五个不变”原则(法人资格不变,原卫生院名称不变,人员编制基本不变,财政供给保障不变,工作职责不变),实行“六个统一”管理(行政统一管理,人员统一管理,财务后勤统一管理,质量统一管理,药械统一管理,信息统一管理),建立完善“五项制度”(公开选聘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专家下沉制度、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基本药物制度)。
三是健康优先,医防融合。坚持以健康为中心,将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融合。
四是“三医”联动,创新机制。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
三、医共体组建
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及市妇幼保健院三间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22间乡镇卫生院、3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辖区内行政村352间卫生站组成三个网格化管理的县域医共体。
其中:(一)市人民医院牵头与信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钱排镇卫生院、贵子镇卫生院、大成镇卫生院、水口镇卫生院、朱砂镇中心卫生院、朱砂镇旺沙卫生院、朱砂镇安莪卫生院、怀乡镇中心卫生院、洪冠镇卫生院、茶山镇卫生院、池洞镇卫生院组成医共体;(二)市中医院牵头与竹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白石镇卫生院、新宝镇卫生院、平塘镇卫生院、合水镇中心卫生院、思贺镇卫生院、丁堡镇卫生院组成医共体;(三)市妇幼保健院牵头与东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界镇高坡卫生院、北界镇卫生院、金垌镇卫生院、金垌镇径口卫生院、镇隆镇卫生院组成医共体。同时,将辖区内352个行政村一村一站纳入所在地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医共体。
四、医共体管理
县域医共体内部实行“六个”统一管理。县域医共体由牵头医院院长负总责,建立由牵头医院和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议事决策机制。落实县域医共体在日常运行、人员管理、内设科室和岗位设置、绩效考核、收入分配、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自主权,实行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系统六个方面统一管理。
一是统一行政管理:牵头医院对各成员单位实行一体化管理,各成员单位机构性质、职工身份、投入保障保持不变,功能定位与职责任务不变,统一增挂牵头医院分院牌匾,其法人代表由牵头医院院长担任。
二是统一人员管理:医共体内部人员由牵头医院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牵头医院拥有对各成员单位负责人任命权,但必须报主管部门考察同意。
三是财务后勤统一管理:市镇两级财务统一管理,独立核算;资产统一登记,分别建立台账。各成员单位业务收支结余主要用于各成员单位业务建设和提高医疗人员待遇水平,牵头医院原则上不得上收。各成员单位重大资产购置和重大费用支出应事先经牵头医院同意,报市卫生健康局审批,按有关规定采购。
四是统一质量管理:医共体内部规章制度、技术规范、质量控制、绩效考核、环境卫生、医疗废物等管理执行统一标准,牵头医院承担各成员单位的医疗质量监管。
五是统一药械管理:医共体设立唯一药械采购账户,统一用药目录,实行药械统一采购和配送、药款统一支付。
六是统一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医共体内部各单位信息系统,统一运营维护,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
五、主要任务
一是加快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各牵头医院加强与帮扶的上级三甲公立医院的联系沟通,提升我市公立医院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
二是加强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牵头医院通过人才、技术、资源等下沉,帮扶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实现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是落实财政投入。按原渠道足额安排医共体成员单位的补助资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县域医共体统筹管理和使用。
四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县域医共体内牵头医院和各成员单位的编制分别核定,由县域医共体统筹使用。
五是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
六是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鼓励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的原则,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并做好与医保支付、医疗控费和财政投入等政策的衔接。
七是落实分级诊治制度。完善医共体内部、医共体之间和县域向外转诊管理规范。
八是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共体为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开通上下转诊绿色通道。
九是强化健康服务。医共体立足实际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十是加强中医药服务。整合医共体内部中医药资源,挖掘和拓展中医药服务潜力,提高县域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
十一是加强绩效评估。建立完善监测评价制度,评估结果与医保支付、评优评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等挂钩。
【打印正文】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