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古城址和信宜古城示意图
信宜古城址:信宜原名“信义”,古属窦州,为历代州县并治之所,因附近有信山、招义山而故名。唐武德四年(621年)从怀德县析置,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宋太宗赵匡义之违改名为信宜县,其古城址在镇隆镇八坊村。信宜从宋朝开始夯筑土墙,城墙周围185步。明正统五年(1440年)六毫瑶人因不满高压统治起来造反,对县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于是开始用火砖修筑城墙,将县城城墙由原来的周围185步扩建到周长255丈,高1丈8尺,同时在城墙外修凿周围414丈6尺濠堑。天顺三年(1459年)古城始建单楼(企楼)548座。正德五年(1510年),又在城外修建子城。嘉靖三年(1574年)在城墙上增设敌楼13所;四十五年(1566年)增设供兵丁守城宿夜用的窝铺及掩体包腮墙。
为适应人口的不断增长,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增修城垣,并对县城再次进行扩建,城墙砌以砖石,城墙周围由255丈扩大到525丈,高2丈6尺,厚2丈3尺。分设东称寅宾、西称寅饯、南称迎薰、北称拱辰的四座城门,同时修筑城楼四座,角楼四座,又建窝铺43间,雉堞526个。至此,信宜古城成为一座东西宽为480米南北进深600米的椭圆型的且规模严整的县城。为培养更多的信宜人才,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绅士梁贻嘉等呈请将南门迎薰移建于学宫前正南位,取“青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改称文明门,同时将旧南门封闭。光绪十二年(1886年) 建4门炮台。民国时期改建文明门为仿宫殿楼台式,两层,底为瓮城,中开拱门,建筑体宽25.28米,深13.71米,高16.29米,衬以红墙绿瓦,当地群众称之“红楼”。信宜古城保存比较完整。街道从东门至西门为横街,自北门至南门为直街,直街下端有南横街,西通县署。学宫之前,有文明门直街,建筑物俱照各县式模,有县署(县府)、学宫(孔庙)、明伦堂、考试场、宗宙、县中学、公立图书馆等。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为方便群众疏散,把古城墙全部拆除,只保留北门(后亦被拆除)和南门(文明门),城基改为环城公路,路面宽3~4米,周长2000米。
信宜古城示意图
【打印正文】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