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铜鼓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重型乐器。信宜境内从宋代至2019年止共出土铜鼓63面,是广东出土铜鼓最多的地区,有广东的铜鼓之乡之称。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性的历史文物,它产生和使用的历史时期很长,流传及分布的区域很广,使用的民族也很多,按其历史、分布地域、形制和饰纹等的不同,全国的铜鼓分为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等八种类型,信宜铜鼓属北流型。2008年初信宜有三面铜鼓被收录入中国古代乐器图普。
北流型铜鼓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 。时值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到10世纪的唐末。流行于广西北流、陆川、容县、浦北、广东信宜等地。北流型铜鼓,鼓型巨大,一般鼓面直径均在100厘米以上。其中北流出土的一面铜鼓,通高67.5厘米、面径166厘米、重300多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铜鼓,被誉为“铜鼓之王”。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这种铜鼓的特征是:面大于胸,胸部略直,鼓腰收束、凹处平缓,足部较高。鼓面的立体蛙饰瘦小,蛙身无纹,一般为四只。又因鼓身遍布精细的云雷纹,故又有“云雷纹鼓”之称。
一、信宜出土铜鼓的历史。信宜出土的铜鼓,全部来自地下埋藏。据《高州府志·舆地纪胜》载:“铜鼓,高尺余,广二尺,纹饰精巧,悬而击之,其声颇震。宋嘉泰元年(1201年)信宜县民得之地中。次年山洪发水,复涌出一面。太守义太初以其一镇郡库,以其一置之诚敬夫人庙,夫人行营旧地有一面,并此而三。”《信宜敖志稿》云:“嘉庆间(1796-1820年),信宜农人坎地得之,高二尺,阔位之,而杀其十之二,色青黯,腰敛而作波摺,面缕细收,边有虾蟆六作钮,现存进士刘汝新里中古庙。”又云:“同治八年(1869年)茶山村后石婆坟岭崩出铜鼓,大二尺许,纹如云,周围篆文,蛙四,今移置彭墩大福堂庙中。”由此可见,信宜出土铜鼓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二、信宜铜鼓的结构特征。铜鼓是一种平面曲腰、中空无底的敲击体鸣乐器,因通身用青铜铸成而得名。造型典雅,音响别具风韵。它由面、胸、腰、足、耳五部分组成。鼓面圆而平,是敲击发音的部分,下接鼓身,连接部分略外凸,形成球状弧度为胸。腰部略细,内收如束腰。往下鼓身又扩大,呈喇叭口部分为足。鼓身两侧各有两个半环形的耳。通身皆有华丽而精美的纹饰,鼓面主体为太阳纹,即中心有呈放射状的光芒。铜鼓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之珍品,也是东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信宜出土的铜鼓,其结构为表面平坦,胸部微鼓,胸最大径偏下、束腰、足部外侈,胸腰合处有园茎环耳两对,腰足间有一道脊棱,鼓面径大于胸径,出檐并下折,周边饰立体蛙四或六,作顺时针,逆时针或相向环列,鼓面中心太阳纹凸出如饼,光体小而厚,光芒似针,作辐射状,多为六芒或八芒,光体与芒间界线分明,遍体饰细密的云雷纹、填线雷纹及少数的“五株钱”或“四出钱”纹。三弦分晕,鼓面晕宽而疏,鼓身晕窄而密,鼓形结构不但匀称,而且美观实用。信宜出土的铜鼓按其面径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鼓面径在100厘米以上为大型鼓,在70厘米至100厘米之间为中型鼓,在70厘米以下为小型鼓。经鉴定信宜出土的铜鼓使用年代为西汉至唐代。
三、信宜铜鼓的使用和铸造者。《后汉书·广州记》载:“俚、僚铸铜为鼓,鼓惟高大为贵。”《晋书·食货志》载:“晋武帝太元三年,皇帝下诏禁止铜钱输入广州货之夷人,铸败作鼓。”《隋书·地理志》载:“南高诸獠并铸铜鼓,鼓成,置酒招豪富者,以金银为大钗叩鼓,仍遗留主人,有鼓者,谓之都老,群精推服。”又载:“自岭南二十余郡……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庭中,置酒以招同类。”清代屈大钧在《广东新语》中畴作了这样的表达:“凡为铜鼓以红铜为上,黄铜次这,其声在脐,雌雄之脐亦无别,但先炼者为雄,后炼者则为雌耳,然诸工不善取音,多铜鼓铸成。必置酒延铜鼓师,师至微以落物淬脐及鼓器旁,稍挥冷锤攻之,用力轻松,不过十余锤,雄声洪而亮,雌声清以长,和谐有情余音含风,若龙吟而啸风也。广州炼鼓师不过十余人,其法绝秘,传子而不传于女云。”可见,信宜铜鼓的使用和铸造者为百越民族中的俚人及其先民西瓯人、乌浒人,而铜鼓的铸造过程又可分为铸造和调音两个步骤。
四、铜鼓的作用。一是用作乐器或战时用作重器以壮军威;二是用以赏赐;三是用作号令,贮藏以示权威。而铜鼓大小结构变化的原因,说明不同大小的鼓有不同的主要用途,平时用作乐器或战时用作重器以壮军威的鼓,当以鼓壁较薄的中小型鼓为宜;用于赏赐,以表等级尊严的鼓,当以鼓壁较厚的中小型鼓为宜;用作号令、贮藏,以示权威豪富的礼器时,鼓形以宏大为宜。
【打印正文】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