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红土地
如今的安莪村面貌焕然一新。
信宜市朱砂镇安莪村(一九四九年前称万安乡)是一片红色热土,是解放战争时期信宜西区的革命据点。解放战争时期,安莪的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游击队,为武工队献枪捐粮,为游击队送情报、站岗放哨,为革命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发展党组织 成立游击队
1943年春,中共地下党员罗琛原受上级党组织委派,来到万安中心小学任教。他以教书为掩护,把《新华日报》、《群众》等进步书刊介绍给青年师生阅读,大力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的主张,发展党团组织,在安莪地区点燃了星星之火。
1948年夏,中共信宜县西区委书记张虎来到万安革命据点,以牛贩身份作掩护,开创武装斗争新局面。他吸收该校教员何俊光、罗维真、罗畅原等进步师生入党,建立党组织,又吸收教导主任李汉成等为武工队员,扩大地下游击队。同时,建立“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统战对象常与武工队的罗琛原、罗畅原、罗宇浩、罗裕超、罗灿原、温正宪、温辉盛、黄国斌、何立纪、罗东源等联系,为党组织提供情报,接待食宿。党组织设法做好万安乡乡长张典裕、校长黄家燊(县参议)等有影响人士的统战工作,他们表面是国民党政府的乡长和校长,实际上支持革命和保护革命。在进行革命活动中,中共地下工作者得到正义人士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乡长张典裕以宗亲关系收留区委书记张虎在他家食宿,以保证他的人身安全;万安中心小学校长黄家燊在教导处悬挂马、恩、列和毛泽东、朱德画像,并动员儿子黄国器加入共产党。在武工队缺乏武器时,游击队员黄国斌为武工队购买短枪5支、子弹1470发及粮食若干担,交给张虎转交武工队;堡垒户何荣芬及儿子何立文为游击队送信及站岗放哨。
里应外合 智取万安乡公所
万安乡公所和安莪小学的房屋相连接,乡长张典裕和校长黄家燊是我党的统战对象,该校的教师也是游击小组成员。根据这一特殊情况,党组织决定采用里应外合的方法智取万安乡公所。游击队先将行动计划通知张典裕,得到他的响应和支持。
1949年7月24日午夜时分,游击队按预定计划,首先派出黎日荣、叶道明把柳村范围内的电话线路剪断,紧接着杨飞、张虎、简常率领中、西区两个区队的手枪队30多人包围万安乡公所,刘周泓、赖彪、罗超群、罗卓群四人从乡公所屋背破窗而入,内应的同志们打开大门,其他队员冲入乡公所攻进自卫班宿舍,俘虏了全部乡兵10多人,缴获长枪25支、驳壳枪2枝、子弹数百发。
攻打乡公所取得胜利的消息传出后,革命群众欢欣鼓舞。随后,国民党县政府强令万安乡设卡捉拿武工队员。张典裕暗中布置各保长保护武工队过关,并筹粮给武工队。国民党县兵来扫荡,张典裕派人通知各保迅速通知武工队转移。第二天一早国民党信宜警卫队一个中队到万安乡搜查游击队,企图围剿我们的队伍,结果扑了个空,一无所获。
从一穷二白到面貌巨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安莪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穷二白的老、山、边、穷村庄,变成了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过去安莪交通十分闭塞,通往县城的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运送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全靠肩挑背驮,竹子靠人扛,邮件靠人背,安莪生产的木材、竹子、草纸、瓷器等土特产,要靠人力挑到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地方公路建设,首先开通207国道从安莪路口至安莪村7公里公路,历史上第一辆汽车进村时,十里八乡的群众都来围观,人们放鞭炮、载歌载舞,庆祝这一盛事。党的十八大以后,上级交通部门在政策上给予老区倾斜,修建了从原安莪镇政府至塘里52公里的村干线,每公里补助15万元,村民积极集资,村干线修通后,又修通自然村水泥硬底化道路。现在的安莪村,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东接207国道,西通广西容县,南连三南村,北达朱砂镇。路通后,镇党委、政府又带领村民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经济,村民在公路两旁,开设了副食、饮食、五金、百货、修理等摊档,沿路成为经济走廊。
1985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出“十年绿化广东”的号召后,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从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老区大力支持,采取飞机播种、人工造林相结合,落实了岗位责任制,建立了管理制度,实施封山育林措施。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安莪村终于改变了模样,荒山披上绿装,变成了绿色“银行”。
村民过上小康生活
安莪河是珠江水系的一条小支流,在20世80年代曾遭受人为的污染,当地有人为了局部利益在安莪河旁建起了一座年产1.2万吨的造纸厂,严重污染下游饮用水安全和农田灌溉。此事引起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市环保部门采取果断措施,关闭了纸厂,使安莪河恢复了清流。此后,利用上游清泉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2014年,上级农业部门投入100多万元,修通了40×60厘米的三面光水泥硬底化水渠6条,长达5670米,受益农田400多亩,实现了自流灌溉,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安莪圩是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的百年老圩,原只有5米宽、22米长的一条石头小街,现已扩展到10多米宽、800多米长的水泥硬底化大街。街道两旁高楼林立,商铺密集,路灯高照,繁华热闹,成为两广边贸市场。经过改造的中学、小学、幼儿园、文化室、卫生院等焕然一新。还有占地300亩投资7500万元在建的信宜德育学校,为安莪村增添新貌。村民们告别了泥砖房,建起了新楼房,用上了高档电器,过上了小康生活,安莪老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曹金华)
【打印正文】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