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设置南海郡。信宜属南海郡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设置南海、桂林、象3个郡,信宜地属桂林郡。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赵佗为南越王。信宜地属南越。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越地分设南海、苍梧等7个郡,苍梧郡置端溪等县,信宜地属端溪县。
吴黄武五年(226年),苍梧郡属广州,信宜地属广州苍梧郡端溪县。
晋永和七年(346年),析苍梧郡地置晋康郡,信宜属广州晋康郡端溪县地,直至南朝宋、齐。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析端溪县地置梁德县(意在显示梁朝德政,为信宜县的前身),同时置梁德郡,属泷州。
南朝陈(557~589年),沿梁制。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平陈,废梁德郡,保留梁德县,属泷州。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梁德县为怀德县(意取感怀隋王朝之德),属泷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泷州,置永熙郡,怀德县属永熙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析怀德县地置信义(以南近信山、北接招义山,取“信”“义”为县名)、潭峨(以潭峨江为县名)2县,并设南扶州,辖怀德、信义、潭峨3县。武德五年,再析怀德县地置特亮县(以特亮山为县名),同属南扶州。
唐贞观八年(634年),南扶州改称窦州(以东江、西江汇合处的罗窦洞而得名),辖怀德、信义、潭峨、特亮4县,属容州都督府。
唐天宝元年(742年),窦州改为怀德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废怀德郡,复名窦州,辖县没有变动。
五代南汉(917~971年),仍唐制。
宋开宝五年(972年),废怀德、潭峨、特亮3县,其地并入信义县,属窦州。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避宋太宗赵光义讳,信义县改名信宜县,属窦州。
宋景德元年(1004年),废高州,其辖县属窦州,信宜是属县。景德三年,复置高州,辖原属县。
宋熙宁四年(1071年),废窦州,信宜属广南西路高州。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信宜县属湖广行中书省海北海南道高州路。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信宜县属广东承宣布政司高州府。
清顺治元年(1644年),信宜县属广东省高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道府州厅,信宜县属广东省高州绥靖处。民国3~14年,信宜县先后属广东省高雷道、广东省南路绥靖委员公署、“八属”善后督办公署等。
民国14年(1925年),信宜县属广东省南路行政区。民国25年(1936年),信宜县属广东省第七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0月22日,信宜县解放。信宜县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9月,信宜县属广东省高雷专区。1952年11月,信宜县属广东省粤西区,是年县治所从镇隆迁至东镇。1956年2月,信宜县属广东省湛江专区。
1958年11月15日,信宜县与茂名县合并,名高州县,县治在茂名县城(即今高州城)。 1961年4月1日 ,高州县分高州、信宜两县,并将原属信宜县的古丁公社(今为古丁、马贵、深镇3个镇)划出给高州县(市)辖,信宜县治仍为东镇。1970年,信宜县属广东省湛江地区。1983年7月,广东省实行市管县制,信宜县属茂名市。
1995年9月11日 ,国务院批准撤销信宜县,设立信宜市。
【打印正文】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