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茂名之名村】六双村 花灯文化之乡
六双村简介:六双村位于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镇隆镇西南部。村辖11个村民小组,在册户数758户,人口4039人;村内主要姓氏有甘、梁、覃、林、张、邓等。Y247乡道贯通全村,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0亩。同时,六双村花灯制作已有386年历史,有保存完好的花灯青楼一栋。每年元宵节,各家各户都制作花灯庆元宵,并把自家制作的花灯集中起来,在村子里巡游,祈望新年风调雨顺,新年行福运。2011年,六双村被评为“茂名市首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灯之乡)”,同年被评为“幸福广东·和谐家园”首届广东社区文化节“优秀文化社区”;2013年,六双花灯参加广东省第二届花灯文化节,荣获金奖;2015年,六双花灯被评为“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六双村被评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信宜六双村游花灯
每年的正月十七,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镇隆六双村每家每户的村民都会提着自己家人制作的花灯,从家里向村子广场集合,然后走街串巷地巡游,形成一条延绵数公里的火龙,穿透黑夜。
许多人都不止一次观看镇隆的花灯巡游了,不再把它仅仅看作是闹花灯的一次盛会,因为它在村子里那样巡游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该村的花灯制作与巡游有着神秘的魅力—在漫长的三百多年岁月里,花灯在村子里有着怎样的故事?寄托着村民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感?体现了地方一种什么样的历史文化?
一
2012年因花灯的文化,六双村荣获“茂名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灯)”称号;2013年,六双村花灯在广东省第二届花灯文化节上夺金奖;2015年,六双花灯列入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六双村获“广东省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从六双村的路口进去,一幢幢美丽的楼房配着田园风光很快就展现在记者眼前。村民们安居乐业,享受着美好的新农村生活。当他们谈起村里每年正月十七日举行的花灯盛会时,都表现出少有的热情,他们都表示这是对现实生活美好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向往。
信宜六双村游花灯
六双村年逾八旬的甘汝荣老人是一名退休中学教师,现任粤桂甘氏族务理事会理事长,他说起了六双花灯制作和巡游的由来。六双村大部分村民姓甘,传说在清嘉庆年间,一场瘟疫导致村中人畜大量病亡,村中长老到五公祠祈祷许愿,如果能保佑人畜平安、人丁兴旺,村民将家家户户制作精美花灯酬谢神恩!第二年,果然瘟疫停止,不少家庭添丁,于是家家户户制作精美花灯酬谢神恩!因为当地土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六双村人认为点灯是“人丁兴旺”的表现,所以从清朝嘉庆年间起,有六双村“年例”大放花灯的风俗习惯,后来,大放花灯的习俗已延伸为对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表达,并一直流传至今!
40多岁的村民甘林茂现在是一名水电工,家庭生活富足。他小时家庭贫困,读书少,16岁开拖拉机,后来自己买了汽车……日子越来越红火。“每年正月十七快要来的时候,我都会和家人扎花灯,把自己的生活喜悦和心愿都倾注在里面。”他笑哈哈地说,“现在,生活好了,我们的创意更多了,制作的品种花样也更多!”
六双花灯全是手工制作,既朴实,又有创意;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地方民情特色。品种众多,寓意深厚。福禄寿灯、合家平安灯、唐寅诗灯、如意吉祥灯、添丁发财灯等传统花灯反映了村民的愿望。每年六双花灯在利用竹篾和五颜六色的色纸等作为材料的传统制作基础上,更讲求打造精品和推陈出新。其中,双壶灯就体现出了高超的编织技术和创意,两盏灯都应用了目前民间几乎失传的编织“蜢抽”的工艺编成,只用一根有节的竹编成,难度大。该村制作花灯的带头人甘汝荣说了含义:“这两个‘蜢抽’都是大肚子的,一个代表了‘饱’,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解决了温饱问题;一个代表了‘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各种套路尽在壶中。正是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那融入根雕制作的花灯也曾成了一大亮点,如“老翁垂钓灯”利用木头天然的形状,密麻的树根须作为草帽,树干作为老翁的躯体,略加工五官,再披上竹丝棕衣和一杆竹制钓鱼鞭子。细看,还有几句村民写的朴素的诗句:“老来闲暇无事做,江边垂钓清水湾。艰难岁月已过去,如今幸福满人间!”一幅栩栩如生和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新老翁垂钓图就呈现在人们面前了,成了人们喜爱和观赏的花灯。
信宜六双村游花灯
据了解,2011年,六双村被评为“幸福广东·和谐家园”首届广东社区文化节“优秀文化社区”,2012年荣获茂名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花灯)称号。2013年2月25日,信宜镇隆镇六双村参加广东省第二届花灯文化节,并在花灯评奖中荣获金奖凯旋。为了做好这次广东省第二届花灯文化节参展工作,该村全体村民热情高涨,自发制作花灯,并选出6个品种54盏花灯参展。这些花灯有宫灯、十二生肖灯等,惟妙惟肖,在参展中吸引了近六万人近距离拍照和观赏,成为这次展出中最大的亮点,评委们认为六双花灯既朴实又有创意;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地方民情特色。
二
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变迁,“六国封相”等曾经辉煌的花灯品种代表作湮没于无情的岁月。
从明朝末年开始至今,六双村花灯已有386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六双花灯得到了不断发展。在清朝年间,村人在不断开发花灯式样的同时,参照了宫廷灯和达官贵人府上所挂的灯饰,扎出的花灯日臻完美。现已90多岁的老人甘成林说起六双花灯的辉煌,仿佛回到了那逝去的岁月。
信宜六双村游花灯
那么现在的花灯代表了什么水平呢?甘成林老人说:“传统一些高难度制作的花灯已失传,如‘六国封相’人物花灯、‘八宝灯’‘金字牌’‘走马灯’等,这些都是历史上六双花灯代表作。现在制作的花灯虽然有创新,可是传统最精美的花灯技术已失传,让人感到遗憾。”据了解,随着清朝的没落,民国时期的兵荒马乱,村民生活困难,六双花灯的制作与传承受到了影响。
甘成林说:“新中国成立后,六双还健在的有甘宝生、甘之伟、甘成佳、甘宝增等扎灯师傅,然而,由于政治运动等种种原因,1951年至1978年六双村停止扎花灯,那些掌握着高技术的扎灯师傅一个个相继离开了人世,花灯的传承因此而留下了遗憾的一笔。我小时也曾参加过某个工序的制作,可是那也只是一些皮毛。”
三
六双花灯文化要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必须破解走向市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六双花灯再次声名鹊起,一个个荣誉接踵而来。在花灯带头人甘汝荣家里,他介绍自己制作的精美花灯,也表示了对花灯传承问题的忧虑。
信宜六双村游花灯
据了解,一是花灯的制作工序繁多,有采竹、破篾、扎架、贴纸、写字、绘画、制作花边、上光源、挂灯柄等等,一个人做一盏普通灯要两三天。甘汝荣说:“灯卖贵了没人要,便宜不划算!”二是花灯的运输问题难解决,花灯都是要“小心轻放”的东西,不小心重则压坏灯架,轻则弄穿灯纸。三是花灯推向市场仍需要在技术上、艺术上、品种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开发。要培养和组织高素质的制作队伍,在传统花灯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花灯精品。
来源:茂名政协
【打印正文】 | 分享到: |